中國藥品集採政策詳解:進口藥為何紛紛退出公立醫院?
Share
近年來,中國的藥品集中帶量採購( 簡稱「 集採」 )政策已成為醫藥產業的熱門話題。自2018 年啟動以來,集采的實施帶來了巨大的市場變革,特別是對外資原研藥企形成了深遠的衝擊。 為何越來越多的進口藥逐漸退出中國公立醫院? 這背後有哪些深層原因?患者又該如何因應?本文將結合實際案例,深入剖析這些問題。
一、集採政策的初衷與核心目標
中國藥品集採政策的核心目標是「 降價、提質、惠民」 。 透過統一調控和帶量採購的方式,政府希望實現「 薄利多銷」 ,既減輕病患負擔,又規範藥品市場秩序。
實際案例: 藥價大幅下降
在第三輪集採中, 輝瑞的「 立普妥」 (阿托伐他汀鈣片)價格從原來的百元降至少於10 元,降幅高達90% 。 這結果讓患者用上了價格實惠的降血脂藥,但也導致輝瑞對該藥物的市場投入大幅減少。
集採政策的三大核心特徵:
- 帶量採購: 以量換價的方式,大幅降低藥品價格,使患者以更低成本獲得同等品質的藥物。
- 降低成本: 透過集中採購的規模效應, 壓縮中間環節費用, 為健保資金的可持續性提供保障。
- 藥品普惠:確保入選集採的藥品在全國普及,提高藥品可近性。
二、 進口藥退出公立醫院的背後原因
儘管集採政策帶來了顯著的價格優勢,但它對進口藥品的影響卻不可忽視。
以下是進口藥逐漸退出公立醫院的主因:
1. 價格壓力過大
集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價格。然而, 外資原研藥的研發成本較高, 難以與國內仿製藥在價格上競爭。
實際案例: 輝瑞阿奇黴素退出主流市場 輝瑞的阿奇黴素是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的首選藥物,曾長期佔據市場主導地位。然而,在集採中,其價格降幅未能與國產仿製藥相比, 最終退出集採名單, 導致在公立醫院中幾乎無藥可用。
2. 市場空間被壓縮
集採政策將醫院的採購重點集中於中選藥品,其他未入選的藥品在公立醫院中幾乎失去了市場空間。
實際案例: 希羅達被仿製藥取代 羅氏的「 希羅達」 (卡培他濱)曾是結直腸癌患者的標準治療藥物,但在其專利到期後,大量國產仿製藥以更低價格進入市場。雖然仿製藥通過了一致性評價,但患者回饋胃腸道副作用增多, 治療體驗較差。
3. 全球策略調整
面對中國市場的集採壓力, 許多跨國藥廠選擇重新調整其全球策略。
實際案例:禮來的「 擇思達」 退出中國禮來的「 擇思達」 ( 鹽酸托莫西汀)是一種用於治療過動症( ADHD )的藥物。 2024 年,禮來宣布因商業策略調整退出中國市場。患者只能轉向國產仿製藥,但許多家長回饋藥效不夠穩定,甚至出現了更多的副作用。
三、 對患者和市場的深遠影響
1. 患者選擇權受限
集採政策的實施使得病患的用藥選擇更為侷限,尤其是在公立醫院體系內。
實際案例: 默沙東「 捷諾維」 退出默沙東的糖尿病藥「 捷諾維」 (磷酸西格列汀)在集採中未中選, 導致許多患者無法透過醫保管道獲得該藥,只能轉而購買更便宜的仿製藥。部分患者報告仿製藥的血糖控制效果不如預期。
2. 市場重構與在地化趨勢
隨著進口藥逐漸退出,國內藥廠得以快速崛起。
實際案例:恆瑞的仿製藥替代恆瑞醫藥的多款仿製藥在一致性評價通過後迅速佔領市場, 成為公立醫院的首選供應商,但一些患者對療效和安全性仍存疑。
3. 對創新藥的啟示
對於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創新藥廠而言,集採政策無疑是個警訊。
實際案例: 羅氏的「 赫賽汀」 策略羅氏的乳癌藥物「 赫賽汀」 在專利保護期內採取高價策略, 專利到期後選擇退出集採,將市場留給國產仿製藥。
四、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集採政策是一把「 雙面刃」 。它在降低藥品價格、提升健保資金利用效率方面功不可沒,但也引發了病患選擇權縮減、 市場多樣性減少等問題。
- 優化價格機制: 為高價值藥物設定更合理的價格評估標準,避免「 一刀切」 式降價。
- 支持創新研發: 透過政策扶持和市場激勵,鼓勵國內藥廠在高端創新藥領域發力。
-
增強病患教育:提高大眾對仿製藥的認可度,幫助病患更能理解仿製藥與原廠藥之間的差異。
結論:如何因應進口藥的退場?
對於普通患者來說, 進口藥的退出並不意味著無藥可用,而是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尋找合適的替代方案。 同時,隨著國內藥廠的不斷進步,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質優價廉的國產藥滿足廣大病患的需求。
例如,患者在購買抗生素時,可以選擇透過醫生推薦的國產仿製藥,並結合真實世界的臨床數據做出選擇。 對於特殊需求的患者,可以關注合法合規的個人進口藥物管道。
集採政策的影響仍在持續顯現,病患、 藥廠和政策制定者都需在這複雜環境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共同推動中國醫療體系的高品質發展。